2024/01/26
名家笔下的崂山
崂山,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黄海之滨,是我国大陆海岸线上的第一高峰,素有“海上名山第一”的美誉,拥有美妙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内涵。
从古至今,引来了无数名人到崂山旅游、修行、布道,如古代的李白、苏轼、黄宗昌、蒲松龄等历代文人墨客,如近现代的叶恭绰、杨振声、梁实秋、沈从文、蹇先艾等,如当代的吴冠中、臧克家、贾平凹、张炜等。他们游览崂山留下经典名作,予人以美的享受与思悟之妙,是心灵与山水的对话,是意象崂山文化符号的生动呈现。
现上线专栏【名家笔下的崂山】,邀读者朋友们共同品读古今名家笔下的崂山,更加深刻地感知崂山的内涵与风韵。
《崂山绛雪》节选
作者:叶楠
作者简介
叶楠,河南信阳市人,当代作家,曾任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、中国作家协会理事、电影家协会理事等,著有《唐明皇》《巴山夜雨》《甲午风云》等。
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刘明元
在山东二十多年,却没登过崂山。有过机会,都因航行事务而没能成行。但对崂山并不生疏,出入胶州湾,总是会看到它的。每次从崂山山脚驰过,仰望拔海而起的巉崖断壁,险峻山巅,更加神往。这都是由于蒲松龄所著《聊斋志异》的缘故。《聊斋志异》中明白指出故事发生地点为崂山的篇目,只有《劳山道士》《香玉》两篇,估计取材于崂山的还有一些。
图丨摄影 张津
我国很多名胜,固然有些由于景色雄伟、壮丽,但更多的是由于与我国历史足迹相联系的,而文学作品又赋予它们以隽永的色彩。可以说,文学增添了自然的魅力。杭州的西湖是秀丽的,如果没有雷峰塔的故事及其他历史遗迹和传说,如果没有咏吟西湖的古代诗篇,那将逊色得多。镇江的金山寺,如没有白娘子的“水漫金山”,也只是一座古刹罢了。赤壁在地貌景观上并没什么特异之处,正因为有了《三国演义》和苏轼的《赤壁怀古》,人们才去凭吊它。扬州早已找不到二十四桥了,但名句“二十四桥明月夜”,却能给人以想象。在某种意义上讲,文学的闪光是不会泯灭的。
图丨摄影 张津
《聊斋志异》中的《香玉》,开篇直书:“崂山下清宫,耐冬高二丈……”不但指明故事发生在崂山,且指出在下清宫。下清宫在山凹之中,它掩于修竹苍松之间,在海上是望不见的。越发使我想亲临其境。
今年早春,由于偶然的机会,去了一次崂山。这一天,阴天,而且刮大北风,气温几近于零度。临行之时,有人说,这个节令,山花还没有开放,天气又不好,还是改期为好。我也不无踌躇。但还是去了,这也还是由于想到柳泉先生的缘故。在途中,我想,经过前些年的动乱,柳泉先生当年漫游之处《香玉》中所写下清宫,大概只有残垣断壁了,观中古木花卉,也不复存在了吧!
到下清宫以后,出乎我意料的是,观宇还在,观中古树大都完好。使我极为惊奇的是,在观中的庭院里,竟长着一株高大的耐冬,树下一简易木牌上赫然写着:“此耐冬一山茶,即蒲松龄所著《聊斋志异》中《香玉》篇之绛雪。”在这百花尚未开放之际,它却满树繁花。
图丨摄影 曲先喜
“这当然也好,绛雪还活着。”我在惊喜之余,这样想着,也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出来。
“绛雪是没死!”有人在我身后说。我扭头一看,是位拄着藤杖的老人,从衣着能看出,是本地农民。他微笑着,脸上的表情告诉人,请不要怀疑吧!
“那书上明明写着,黄生寄魂之花,被小道童砍去以后,‘白牡丹亦憔悴,寻死;无何,耐冬亦死’。”我说。
“我知道。”他静待我说完,然后说,“书上是这样写的,可绛雪却没死。这是我的老辈人告诉我的,他们也是听上一辈念叨的。你知不知道,蒲松龄在这儿写过书?”
“听说是。”
“走!我领你先看看他写书的地点。”
我跟着老人走到一座偏殿的庭院,老人指着院落说:“就在这儿。这里原来是有两间草房的,从草房的窗户能看到海,月亮升起的时候,常照在窗棂上……”
这确是柳泉先生著书的所在,任何人来到这里,也不会怀疑的。这院落背倚高山,门临沧海。可以想象得到,每当子夜,月悬中空,海涛澎湃,“松声谡谡,宵虫哀奏”,正是蒲翁文思驰骋之时。《聊斋志异》中,很多篇目,都可以在这里的古刹、山村、奇花、异木、怪石、幽泉、飞禽、走兽......找到构思的踪迹。
“是吧?”老人看到我呆呆地进人遐想,他高兴地说。我点点头。
“这草房早已没有了!”老人惋惜地说,“可我们要重修的。"
我们又回到那棵耐冬跟前,坐在石凳上,品赏着这寄有诗魂的花朵。绛雪这株耐冬是一株红山茶,它高过两丈,周长约五、六尺。花朵很大,花瓣是绛红的,花蕊则是玫瑰红。山茶花在山东不多见,这里却有,而且长得如此茂盛。
图丨摄影 曲先喜
就在绛雪跟前,老人跟我讲起蒲松龄是怎样写起《香玉》的。
“即墨确有一个姓蓝的乡绅,来逛崂山。看到这里的白牡丹,花朵儿大,模样好,就像是玉石琢的,香味也不同寻常。就非要移走不可。观主阻挡不住,只好忍痛让他掘去。等在这儿写书的蒲松龄知道赶来,那个姓蓝的早已打轿走了。蒲松龄连说:
‘可恶……’听说他气得两天无法动笔,整天在花木之间摇头叹气。一天夜里,他就一口气写出《香玉》来。写出以后,还跟这就近打渔的、种田的连念带讲。没有人不夸好的。
老辈人说,他写牡丹、耐冬都死了,他的心愿是望它们长青的。愿它们常年开花,才是他的本意。所以,后来,无论是道士,还是就近的乡亲,没有不爱惜这里的一草一木。后来也栽过牡丹,可再也没有原来的那么好了。耐冬却一直活到今天。”
“不虚此行。”当我和老人告别的时候,我这样想。我特别向老人道谢。我走出观宇,临上车的时候,留恋不舍地回头再看看绛雪,那璀璨如锦的红山茶,在苍松翠柏之中,宛如碧波中浮着的一片绛红色的云霞,煞是好看。但更美的是柳泉先生寄于绛雪诗一样的意旨。
图丨崂山风景区特约摄影师 盛波
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
Copyright(C)2006-2019 All rights reserved.
鲁ICP备17055016号-1 技术支持:青岛新闻网
地址: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
邮编:266061
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