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/03/01
崂山刻石碑记是崂山历史和文化的见证,最古的摩崖刻石镌于西晋太安二年(303)。此后,特别自元、明两代后,崂山刻石渐多,逸士题咏、 名人著述、大道高僧的玄机禅语,不断上石,以致宫观寺院碑碣林立,高山古洞摩崖连壁,分散在整个山区,刻石碑记成为崂山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。
崂山刻石碑记文化是崂山山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支撑崂山历史文化的基石,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和文化遗产。遍布崂山地域的碑碣石刻,烙印着崂山宗教文化、山水文化、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的踪迹。
崂山风景区《刻石碑记》栏目将不断发现,不断解密崂山刻石碑记的丰富内涵与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崂山刻石碑记,藏之名山,传之后世,它点缀了崂山,装扮了崂山,也成就了崂山。
你知道崂山古石刻中,字径最大的一块刻石是哪处吗?你知道有人曾因为太爱崂山,险些导致丢官罢职?今日为你揭秘~
本期刻石碑记带你走进“山海奇观”石刻。
“山海奇观”石刻
位于崂山华严游览区,返岭后村旁的巨石叫“砥柱石”。石上“山海奇观”四个大字为行楷,字高近3米,是崂山字径最大的一处古代刻石,为清乾隆五十六年(1791年)时任山东巡抚的蒙古族官员惠龄题写。书法苍劲有力,浑厚凝重。崂山号称“山海奇观”,就出自此君的赞誉。
巨石的南侧刻有惠龄到崂山游览砥柱石的题记:“余夙闻崂山之胜,兹阅兵海上,裹粮往登,将至华严庵,见路旁一巨石,延袤七丈余,高五丈余,询之土人,称为‘砥柱石’ ……”这大概就是“砥柱石”的最早文字依据。
痴迷崂山险丢官的惠龄
关于这处石刻还有一个背后的故事,孔子曾说: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。文人对山似乎有着特殊的感情。相传当年惠龄因为太爱崂山,险些导致丢官罢职。
惠龄,姓萨尔图克氏,清代蒙古正白旗人,是一员能征惯战的猛将。清朝乾隆、嘉庆两朝曾三度出任山东巡抚。清乾隆年间,廓尔喀(今尼泊尔)兵入侵西藏,乾隆爷派惠龄会同福康安挥师入藏,与藏兵一道击败侵略者,立下不朽功勋,因有功,作为十五功臣之一绘像于紫光阁。那么,惠龄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丢官罢职的呢?且听我一一道来。
相传,乾隆五十六年(1791)三月,时任山东巡抚的惠龄因为阅兵来到海上,抽空带着干粮游览了崂山。他站在山峰之上俯视大海,但见烟云变幻,倏忽万状,不禁感叹是平生未见之奇观,竟然流连数日不忍回去。最后在部下的一再催促下,惠龄才恋恋不舍下山,准备打道回府。没想到走到崂山东部的返岭村附近后,惠龄又迈不开腿了!原来他在山谷近海口处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立在那里,很是惊奇。问过村民才知道,那块巨石叫做砥柱石。惠龄特别喜欢这个名字,说道:“砥柱、砥柱,果然是中流砥柱啊!”于是取来笔墨,挥毫写下“山海奇观”四个大字,派人速找最好的石匠刻上去。石匠找来了,惠龄却很是放心不下,于是就在村里住下来,亲自监工一月有余,直到刻石完成才意犹未尽的打道回转济南府。没想到惠龄的这点兴趣很快就成了言官弹劾的把柄,害得他差点丢了官。
到了乾隆五十六年(1791)冬,廓尔喀再次进犯西藏,乾隆派惠龄就任四川总督,带兵由川人藏协助福康安作战立下战功,这段梁子才算彻底了结。而惠龄留下的“山海奇观”四个大字,至今还完好无损刻在砥柱石上,为崂山古石刻中最大的一块刻石。
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
Copyright(C)2006-2019 All rights reserved.
鲁ICP备17055016号-1 技术支持:青岛新闻网
地址: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
邮编:266061
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