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05/10
珐琅是一种神奇的工艺,任时光漫流却永不褪色,锁住了珠宝最初的魅力。
在若七珠宝博物馆的很多藏品身上都能发现珐琅的踪影,有的珠宝用珐琅做成细致的人像,在周围点缀般镶嵌着各种小巧的宝石,也有珠宝仅用珐琅成为纹饰,镶嵌在金属中,即便经历百年、千年,仍然鲜亮有质感。
我们很难从“珐琅”两个字里去读懂这种工艺的实质,因为这个词是一个音译词汇,最早源于中国古代对拜占庭帝国的称谓“拂菻”(Farang),后来古籍中出现了“拂林”、“佛郎”、“富浪”、“法蓝”、“法郎”等不同说法,渐渐演变并定型成“珐琅”。
这些称谓就像China代表中国一样,也很自然地代指了从东罗马远道而来的器物。这些器物将玻璃、石英、长石等材料熔结在金属表面上,镶嵌成充满西域色彩的纹饰或图案。
珐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古埃及文明,这项古老的工艺几乎伴生了人类文明的缘起,贯穿了整条珠宝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。在产生之初,珐琅充当着彩色宝石的代替物用在各种装饰品上。
有据可查的最早掐丝珐琅出现在约公元前13世纪的迈锡尼文明,珐琅工艺更是公元前7世纪的苏丹北部麦罗埃珠宝最典型的特征。
迈锡尼黄金戒指掐丝金属边框填充珐琅作为装饰公元前13世纪
珐琅按照透明度可以分为不透明、半透明与透明三种,工匠们往往根据所用的金属托底来选择最有魅力的表现形式。除了掐丝珐琅之外,同样古老的还有内填珐琅。随着工匠技艺的成熟及技术的革新,又出现了微绘珐琅、镂空珐琅、玑镂珐琅、平铺珐琅等工艺。
经过拜占庭后期对珐琅的极大发展,中世纪的珐琅工艺迎来了第一次艺术巅峰。随着人口大规模迁移,传遍整个欧洲大陆,并逐渐向东传到亚洲。文化和技艺的融合让内填珐琅得以兴起,成就了这一时期珠宝多彩复杂的风格。
“汤利”圆碟形黄金珐琅胸针,约975-1025年
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“汤利”圆碟形黄金珐琅胸针是此时期珠宝的代表,使用内填珐琅绘制出花型十字架,周围交错着四叶草,展示出了中世纪对宗教、花卉等主题的追求。到了17世纪,法国的珠宝工匠传承发扬了6-12世纪君士坦丁堡珠宝商手中的微绘珐琅工艺,开始在黄金胎底上绘制精细的画面和花型装饰。宗教为珠宝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,配合工匠热衷的植物元素,制作成带有古典宫廷格调的珠宝。
“耶稣诞生”吊坠17世纪中期
19世纪上半叶,微绘珐琅在珠宝工匠们手中大放异彩。日内瓦得益于成熟的微绘工艺,迅速成为中心,制作出大量描绘着田园风情、年轻女孩形象的珐琅,镶嵌在手镯、扣带、项链上,再用彩色宝石作为点缀。
19世纪欧洲刮起了考古复兴风格的复古潮流,古埃及、古罗马等古老文明以及文艺复兴风格为珐琅微绘提供了素材,很多著名的绘画、建筑被搬到珠宝上,微缩成一副全新的艺术品。卡斯特拉尼家族和朱利亚诺使用各样的珐琅工艺,仿制出了很多带着19世纪特点的复古风格珠宝。
珐琅工艺再次到达巅峰是在19世纪末的新艺术运动。新艺术珠宝工匠热衷于充满张力的曲线,以奇异的花草、古怪的昆虫、姿态万千的女性为主题,淋漓尽致地表达自然,诠释对工匠个性的追求。
荷内·拉力克蜻蜓胸针1893或1894年
西方的珐琅在中国又是一段传奇的历史。其实中国人对“珐琅”并不陌生,代表中国工艺高峰的“景泰蓝”就是珐琅的一种——铜胎掐丝珐琅。“景泰蓝”一词最早见于清雍正六年《各作成做活计清档》“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”。酷爱珐琅的明代宗虽仅在位七年,却将珐琅工艺发展到高潮,所以雍正年间把模仿明景泰的珐琅器称为“景泰蓝珐琅”,故有了“景泰蓝”之名。
清乾隆年间掐丝珐琅海水龙纹暖砚现藏于故宫博物馆
元代的文献是目前已知关于珐琅器最早的记载。元朝正值欧洲中世纪末期,此时欧洲大陆的珐琅工艺已极大的发展,向西亚传播开来。元·吴莱《吴渊颖诗集》中提到“大食瓶”,在明·曹明仲的《格古要论》中记载“大食窑出大食国……与佛朗嵌相似”,而“大食”正是宋元时期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。
在公元13世纪下半叶,元代忽必烈远征西藏后分三路,横跨欧亚大陆,其中史料记载军中有一条特别的“惟匠得免”的屠城法令,幸存的匠人作为工奴来到中国。从目前的文物看来,最早发现的掐丝珐琅为元朝时期,且工艺相对成熟,极有可能是经过这些匠人之手制作或者由他们传授而来。
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炉现藏于故宫博物馆
至明朝,珐琅的传入路径进一步扩宽,《明史·外国列传》中记载郑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带回的朝贡品中有“佛朗双刃刀”,以及《格古要论》中的“佛朗嵌”。明朝频繁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珐琅在中国的发展,植入了东方的文化元素和生活喜好,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品,自此进入发展高潮期。
康熙年间,微绘珐琅经由海路从法国传到广东沿海,流传到内地。这门工艺在18世纪极为流行,因此有大量的古董遗物存留下来,最早的纪年器物便是康熙年制的。微绘珐琅迅速被中国悠久的瓷文化吸收,善于西学东渐的瓷器匠人们开始在瓷器上微绘出生动的画面。
清乾隆掐丝珐琅海水龙纹五峰笔架现藏于故宫博物馆
乾隆年间珐琅工艺全面兴盛至巅峰,尤其是掐丝工艺铜线粗细均匀流畅,釉质种类多样,釉色艳丽洁净。乾隆以后,珐琅制作随着国势衰落开始没落。但是随着当下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追求,带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景泰蓝重新回到人们眼中,成为一种全新时尚。
不管中国还是西方,珐琅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精进,在复古的质感里透出了更加精致的细腻。珐琅既可以单独运用,也可以与其它工艺组合搭配,制作成充满抽象感的绚丽指环、吊坠,或者可以与表盘结合,给时间镀上斑斓的色彩,让这门古老工艺的魅力重新绽放。
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
Copyright(C)2006-2019 All rights reserved.
鲁ICP备17055016号-1 技术支持:青岛新闻网
地址: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
邮编:266061
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