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当前位置:首页 > 感知崂山 > 崂山游记 > 崂山的前生今世(肖复兴)

崂山的前生今世(肖复兴)

       当年,郁达夫游览崂山之后讲:“要讲伟大,要讲耐人寻味,自然是外崂沿海一带,从白云洞、华严寺到太清宫的路。”这自然讲的是崂山的前山阳面。崂山是道教的发祥地,讲究的就是阴阳。崂山阴阳两面的风光,是自然的体现,也是道教的象征。

        郁达夫讲的崂山阳面的伟大,是没有错的。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,历来被称为“山海奇观”。不过,要说到耐人寻味,应不囿于阳面,后山阴面自有另一番味道。

       太清宫,便是登崂山的第一站。站在太清宫上,海风簌簌,水天相连,大海一览无余,俯视波涛,与在青岛栈桥前平视浪花簇拥在脚下的感觉,完全不同。这是山的缘故,有山的相依和衬托,人和海的位置发生变化,天低海也低了,道教讲究的“天人合一”的感觉才会油然而生。想李白诗中的咏叹:“我昔东海上,劳山餐紫霞”,“愿随夫子天坛上,闲与仙人扫落花”,那种人与大自然物我相融的意境,那种求道成仙而徜徉天坛的情景,应该是登临崂山的最佳之道。
       崂山是一座有着自己宗教信仰的山。也就是说,有着自己的魂灵。除了道教,它还有着自己的通俗而平民化的教义。据说,崂山人讲究拜狐仙,尊狐图腾,认为狐有三德:德性中庸,尊卑老幼和“狐死必首丘”的不忘本。因此,自古崂山人视狐为瑞兽。在崂山东南一面有座华严寺,专拜狐仙,庙中的神位上塑有一位白胡子老人,尊称为“胡三太爷”,每年农历正月初八为其生日,人们要举办庙会,焚香敬拜,渔民要把新打来的鱼虾供奉上来,让狐仙保佑众生的安康。这大概是世上众多名山都没有的奇观。
       据清代学者顾炎武考究崂山名字的由来,认为是秦始皇当年慕名而登崂山,因山路险峻,必得万人开道,千人拥挽,百官扈从,劳民伤财,所以“齐人苦之,而名曰劳山。”加了山字旁的崂则由此衍化而来。我是赞同这一说法的,由此认为正是如此苦之、劳之,人们才将这座三面环海的大山赋予了那样世俗的信仰,祈望从古至今不变的福祉。这样来自民间的宗教信仰,与后来渐渐形成的道教,自下而上,互为表里,让崂山有了生命,有了魂灵,有了精神,而不止于香火。一座山,千百年来,一直被人登临而朝拜,总有它的道理存在,潮起潮落的海水拍打,日月星辰的岁月更迭,花草树木的精气滋养,日子和人心的一起累积,才形成了这个道理。
       我一直想,从阳面登山而观海,更多的是山海合二为一给予我们的这些人文景观的感想,海天茫茫,壮观而易于迎风遐思悠悠。历史丰盛的馈赠,内化于岁月,外化于自然。或许,就是郁达夫讲的伟大吧?
       在阳面,崂山的自然景物,也就不仅仅具有自然属性,而染上了这种历史和信仰的浓郁色彩。从太清宫,过逢仙桥、神水泉,到三皇殿或三清殿,看到的那些古树参天,无疑是最好的注解。2000多年的汉柏,1300多年的唐榆,1000多年的宋银杏,还有700多年的黄杨,500多年的绛雪山茶……特别是那株汉柏,另有一株凌霄缠绕着它飞上蓝天,让古树有了生命,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,感受到了一种神的力量。据说,这株古柏在漫长的历史中,有两处被雷电劈焦,其中一次是文化大革命中,红卫兵要来烧毁这座道观,前一天的夜里突然被雷电劈焦,人们认为这是神发出的警告,红卫兵再也没敢上山,太清宫被保住。这让我不禁想起契诃夫说过的话:森林能够教会人们领悟美好的事物;树木是我们人类的老师。我来到这里的时候,正下着蒙蒙细雨,仰头看古柏,真有两处被烧焦,但那株凌霄正在开花,火红色的花朵把阴雨弥漫的天空映彻得格外明亮。这里的树木真的都有神性,即使枝叶不动,也能够让人感受得到,只要有一阵风吹来,它们就能带动着整座山飘飘欲飞。
       其实,从阴面后山登崂山,看树别有一番味道。崂山有意思,面积只占山东省的0.29%,占全国的更少,只有0.004%,但是,植物的物种数目却占了山东省的近60%,占全国的近5%。如此物种丰富,是因它地处植物南北过渡地带,属于亚热带之终,暖温带之始,亦即地理位置的阴阳之交。前山阳面属于前者,后山阴面属于后者。天清宫一带,近似淮河流域,号称“小江南”,拥有诸多红楠、黄檀、山茶、乌桕、漆树、黄连、樟树、喜树、柳杉、柘树、流苏树、四照花、熟锦黄杨等众多亚热带树种。阴面则完全不同,与辽宁和吉林南部气候相近,号称“小关东”,拥有白桦、紫椴、糠椴、蒙椴、桤木、槭树、山杨众多典型北方树种,至于北方常见的赤松、黑松、麻栎就更多得蔚然成林了。这样明显的南北对比,像是诗歌里的对仗一样,让崂山成为不可多得的兼有南北特色的植物园,那些不同色彩不同性格不同品性的树木,分别站在阴阳两地,唱着一曲多声部的男女声大合唱。
       显然,崂山阳面更男性化,阴面更女性化。一个北相而南心,一个南貌而北魂。前山宜凭栏远眺,看得见崂山的前生;后山宜信步闲游,看得见崂山的今世。前山厚重;后山闲适。前山更遵从历史,后山更崇尚自然。
        当然,从阴面登山,更主要的是看水。让崂山阴面名声大振的是北九水。北九水有外九水和内九水之别,一共加起来近十公里长。一般人看的是内九水,大约三公里,不远不近,路程正好,老幼咸宜。崂山三宝之一就是它的泉水,九水之泉在崂山主峰巨峰北麓的太乙泉,泉旁有国民党时期青岛市市长沈鸿烈题写的“源泉”的碑石。泉水由此流下山来,一路曲折蜿蜒,拐一道弯,为一水,和北京房山的十渡风景区取名原理近似。所不同的是,它每一水旁有两座形态各异的潭水,像是泉水流淌下来一路留下的孩子,留恋风景,贪玩而不肯再走。一共留下了18个孩子,所以又叫做“九水十八潭”。沿淙淙泉水溯源而上的感觉,和阳面登山观海的感觉,大不相同,后者只可远观,这里却可以亲近。同样是水,这里的水是甜的,既可以掬手,又可以入口。如果阳面看崂山,看得更多的是自然的精神;那么,阴面看崂山,看得更多的是自然的本色。前者像是欣赏一幅古画;后者则像是吟唱一首民谣。
       爬到第九水之处,是阴面崂山的华彩乐章。有三迭而落的潮音瀑,飞珠跳玉如一位风情万种急不可待表演的女子;有幽深难测的靛缸潭,沉静得如一个旷世已久的梦。坐在它们旁边的茶座上饮一杯崂山绿茶,刚才爬山时的一身汗顿时飞散,心也滤就得如水晶一般透明,会觉得这里的泉水是海水的一种幻化,让水和山一起呈两种形态,完成了这个梦境的回环。
       据说,对北九水的开发,要感谢沈鸿烈,当年他当青岛市市长的时候,修通了从青岛栈桥到这里的公路,并修了沿九水逶迤上山的砂石路。还应该感谢他的是,那时,他重视文化人,邀请了叶恭绰、杨振声、梁实秋、沈从文、蹇先艾等人来北九水。他还将德国人留下的营房改建为别墅,用来接待贵宾。自古山水人文是合在一起的,再好的山水也是要名以文传。北九水的日渐有名,最早得益于此。这让后山的人文色彩有别于前山,前山更多的是簇拥于李白、苏轼、蒲松龄古代文人的笔下,后山则更多是体现现代文人的情怀。春天来的时候,前山古庙前盛开韵味古老的山茶花,后山漫山遍野则开满了生机勃勃的野杜鹃。
       据说,78年前,即1933年的夏天,沈从文在北九水看见一位身穿孝服的姑娘,在水边烧完纸钱后,提了一桶水袅袅而去。沈从文忍不住想起了家乡湘西“起水”的风俗。他的著名小说《边城》里的主人公南方姑娘翠翠,他说就是从北九水这位姑娘获得的灵感。
       或许,这是北方与南方在崂山的一次不请自到的邂逅,也是崂山自身阴阳的一次情不自禁的融合吧。

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 中国天然氧吧 全国文明单位

青岛崂山风景名胜区版权所有

Copyright(C)2006-2019 All rights reserved.

鲁ICP备17055016号-1 技术支持:青岛新闻网

地址:青岛市崂山区梅岭路29号

邮编:266061

订阅号 服务号 微博
服务热线:0532-96616

鲁公网安备 37021202000184号